一、月季叢枝病的癥狀 嫩梢、葉片及花穗均能受害,并表現(xiàn)明顯癥狀。病梢上的幼葉狹小,淡綠色,葉緣卷曲,不能展開,呈筒狀;嚴重時全葉呈線狀,煙褐色。成長葉片的葉面凹凸不平,葉緣常向葉背卷曲皺縮,葉尖向下彎曲。
一、南陽月季叢枝病的癥狀
嫩梢、葉片及花穗均能受害,并表現(xiàn)明顯癥狀。病梢上的幼葉狹小,淡綠色,葉緣卷曲,不能展開,呈筒狀;嚴重時全葉呈線狀,煙褐色。成長葉片的葉面凹凸不平,葉緣常向葉背卷曲皺縮,葉尖向下彎曲;葉脈淡黃綠色,呈明脈現(xiàn)象,脈間葉肉呈現(xiàn)不定形、大小不等的黃綠色斑駁。小葉柄往往扁化,稍變寬。有時在南陽月季枝梢上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畸形病葉,或在同一枝條上可見到春、秋梢表現(xiàn)明顯畸形葉,而夏梢卻往往生長正常,不表現(xiàn)癥狀。病梢上的各種畸形葉,不久干枯脫落,成為禿枝。發(fā)病嚴重的植株,新梢叢生,節(jié)間縮短,頂部有各種畸形葉片,當病葉脫落以后,整個枝梢呈掃帚狀,故有叢枝病、鬼帚病、掃帚病之稱。花穗受害,節(jié)間亦縮短,叢生成簇狀,花朵畸形,膨大,數(shù)量多,褐色,不正常地密集在一起。病 花發(fā)育不正常,常早落,不能結(jié)實。偶爾能結(jié)l一2個花,則花小,肉薄、味淡,不堪食用。病穗干枯后不易脫落,常懸掛于枝梢上。
二、南陽月季叢枝病的病原
本病是由南陽月季叢枝病毒(Longanwitchesbroomvirus)侵染所致。病毒粒體為線狀,大小為12×l000毫微米;只存在于寄主篩管內(nèi),多數(shù)是許多粒體聚集在一起,少數(shù)是單獨存在。其后又從病枝梢皮內(nèi)、病葉的葉柄和葉脈中,分離出1種球狀粒體,大小約為40一70毫微米。究竟哪一種粒體為本病的病毒粒體,有待進一步研究。亦有根據(jù)癥狀表現(xiàn)為病原可能是類菌原體,尚待深入研究。叢枝病毒的寄主范圍除月季外,人工接種尚可侵染月季。
三、月季叢枝病的發(fā)生過程
本病主要通過嫁接傳染,用2年生砧木嫁接病枝,約經(jīng)7-8個月的潛育期就可發(fā)病。種子可能帶病。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有病的苗木、接穗和種子的調(diào)運。福建農(nóng)科院花樹研究所病毒組試驗研究證明,月季鬼帚病自然傳病介體昆蟲是月季靖象和月季角頰木虱。月季蠟象1-2齡若蟲不能傳病,但3-4齡石蟲的傳病率高達18.8%一45.0%,成蟲壽命長,能飛翔,其傳病范圍和傳病時期均超過若蟲。月季焙象成蟲和若蟲每年6一11月,均能傳播此病。月季角頰木虱成蟲傳病率為22.3%一37.8%。
四、月季叢枝病的發(fā)病條件
通常幼齡樹比成年樹容易發(fā)病。高壓苗比實生苗發(fā)病率高。月季各品種間的抗病性有差異:紅核仔、牛仔、大粒、赤殼、油潭本、普明閹、福眼、蕉眼、花殼、氣龍嶺等品種均較感病;而信代本、東瑩月季等則較抗病或耐病。花園管理不良,月季蝽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多,樹勢衰弱的植株,容易發(fā)病。